历史上战败的战役数不胜数亿利金融,但带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却只剩下七千余人幸存的惨烈,且最终依然被重用的案例极为罕见。如此沉重的损失,士兵们在夹道中苦苦求生,却依旧被重新赋予重任,这背后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。
战国末年,少年将军李信奉命于秦王嬴政,率兵攻打同样兵力强大、国力鼎盛的楚国。最初李信意气风发,自信满满,然而最终却惨遭楚国名将项燕的重创,二十万秦军归来不足一成,战损惨重。
许多读过这段历史的人,往往将失败归咎于李信的年轻轻狂与冲动,但若细细剖析事件根源,真正的错误反倒在他的上司——秦王嬴政身上。
李信年少成名,是秦国声名显赫的少年将军。秦王嬴政胸怀大志,立志消灭六国,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。正是在此背景下,李信赢得了秦王的重用和高度信任。
展开剩余84%彼时,秦国已成功活捉韩王安,将韩国灭亡。紧接着,秦王派遣李信攻打赵国属地太原与云中,而老将王翦则带领十万大军出征漳水和邺城。两路军队一老一少,合力攻陷赵国,李信在此战中初显锋芒,立下赫赫战功。
继韩国、赵国相继灭亡亿利金融,燕国太子丹深知凭借本国力量难以抗衡强大的秦国。与齐楚结盟效果有限后,他决定背水一战,派荆轲携带献图与樊於期首级刺杀秦王。然而,燕太子丹和荆轲低估了秦王的警觉与能力,刺杀失败,荆轲身首异处,燕国遭受秦王无情报复。
王翦率军先攻燕都蓟城,迫使燕王与太子丹弃城逃往辽东。尽管国都沦陷,燕王和太子丹依旧幸存,秦王意图彻底消灭燕国,因此不肯善罢甘休。
李信则仅以数千楚军将太子丹围困于衍水,也就是现今辽宁太子河一带。情急之下,燕王喜听信谗言,竟杀害亲子太子丹。此役后,李信声威大振,秦王称赞其勇猛果断,赋予更多信任。
或许是因为秦国与楚国多次交战皆获胜,秦王误以为楚国兵力不堪一击,只是囊中之物;也可能少年将军李信的迅速崛起,让秦王觉得人才济济,尤其老将王翦因年老体衰,不及新锐勇猛。
在进攻楚国之前,秦王曾问李信需要多少兵力攻占楚国,李信回答二十万足矣。秦王又问老将王翦,得到的答案却是必须六十万兵力。两位都是用兵如神的将军,却估计相差三倍,秦王心想用最少兵力取得胜利最划算。
他嘲笑王翦胆怯老迈亿利金融,坚信李信的判断。于是满怀信心,派遣李信与蒙恬率二十万兵力攻打孤立无援的楚国。
秦王的轻视令年迈的王翦无奈,前有年老体弱的困境,后有少壮派的冲击,知道自己被轻视后,只好假装病重,辞官归隐。
然而正如王翦所料,楚国虽然屡战屡败,但其实底蕴深厚,军力远超二十万。李信与蒙恬率军根本无法匹敌楚国名将项燕的主力。
李信惨败后,秦王才意识到王翦的战场经验与对兵力的判断远胜自己。只得羞愧地向王翦道歉,重新请他出山,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大举进攻,最终彻底征服楚国。
李信之所以成为著名将军,实力非吹嘘。他的行军路线并无大错。真正导致二十万秦军崩溃的关键因素,是昌平君的背叛。
昌平君熊启是楚考烈王之子,母亲为秦昭襄王之女,秦楚原为姻亲。昌平君因平定“蕲年宫之变”得宠,后被秦王贬往楚国旧都陈郢安抚民心。一年后,秦王命其协助李信。
李信自南向北、东南向西推进,先后占领楚国属地鄢、郢和城父。连续胜利大振秦军士气,准备攻下楚国首都寿春。此时,昌平君忽然以楚国公子身份在郢陈发动叛乱,占据重要粮草基地。
郢陈是李信重要的后勤补给与退路,昌平君的反叛导致李信失去补给,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。项燕趁机穷追猛打,令李信军队损失惨重,拼死逃回秦国。
昌平君身为楚国亲王,却被秦王安排在关键岗位,协助攻打本国,成为秦王最大的失误。
李信带二十万大军攻楚,最终惨败,根本原因在于秦王嬴政的错误决策。他低估楚国兵力,不听老臣忠言,执意让年轻李信为将,还信错了昌平君,导致前后受敌,损失惨重。
一国之君,代表着国家和人民的信念,肩负沉重责任。秦王未能做到万无一失,未能承担这份重担,葬送了二十万条生命。这些生命背后,是二十万个家庭,是无数母亲失去儿子的痛楚。
而李信,不过是年少有为的臣子,凭借战功和年轻的资本,虽遭惨败,仍得重用。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在几乎葬送二十万兵力后,依旧被赋予新的重任。
发布于:天津市扬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